本報記者/林顯軍 通訊員/王曉陽
大鑊島西北海域,布局整齊的黃色圓圈浮在萬頃碧波上,這是抗風浪深海網箱探出海面的部分。每天,從網箱里捕撈的優質海魚,運抵碼頭后裝車發往粵港澳大灣區或出口國外。
這是我市漁業產業從近海到深遠海,從近岸到離岸,從傳統養殖到現代裝備平臺養殖發展的一個縮影。大鑊島、南鵬島南、青洲島北和青洲島南4個深海養殖優勢產區不斷推進建設,去年12月,陽西青洲島風電融合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建設規劃獲批,入選農業農村部第五批“海洋牧場”示范區,一個綠色低碳、優質高效的“深藍牧場”正在陽江海域建造。
效益提升環境友好
從傳統淺海網箱走向深海養殖
我市養殖產業歷史悠久,目前已建成一批以對蝦、牡蠣、海水優質魚、泥蚶為主,具有陽江優勢的水產養殖基地,養殖面積達5854.2公頃,年產量達10.35萬噸。
淺海網箱養殖是我市海水養殖主要模式,全市養殖面積已發展到45.88萬平方米,年產量4.11萬噸。“網箱養殖投入少,見效快,發展迅猛,但是隨著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在病害防治、環境污染等方面也暴露出不少問題。”市農業農村局總工程師戴了疑說。
從淺海走向深海,已成為陽江漁業網箱養殖的趨勢。我市深海網箱養殖產業起步于2011年,目前已有260多口深海網箱投入使用,年產量超萬噸。戴了疑介紹,深海網箱主要養殖品種是黃特鯧、軍曹魚和石斑魚,產品除銷售到全國主要水產品市場外,還遠銷歐美、東南亞、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贏得了良好的口碑。
“深海網箱養殖產量是傳統網箱的5倍, 是名副其實的高效農業。”海納水產公司是我市金鯧魚養殖龍頭企業,在大鑊島附近海域建有122口深海網箱,公司總經理楊華健介紹,該基地年產優質海水魚6000噸,是國家綠色食品及無公害食品基地,“活鮮供港”基地,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
戴了疑介紹,發展深海網箱養殖業,能產出數量更多的優質海魚,還能有效解決傳統內灣養魚存在的病害頻發、經濟效益差、環境污染等問題。另外,深海養殖還可以為臨港新興海洋產業騰出發展空間。
經過近10年的摸索,我市深海網箱養殖產業積累了豐富經驗,形成了一整套養殖模式和運營模式,培養了一批專業技術團隊和養殖戶、加工戶、經銷商,還衍生了眾多電商、微商。
前景廣闊帶動作用明顯
優勢產區現代產業園建設如火如荼
邁向深藍已成為產業發展共識,成為我市漁業轉型升級的主旋律。
遠洋漁業和深海網箱是我省構建現代漁業產業體系的重要增長點。在《廣東省深海網箱養殖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規劃了我市4個深海網箱養殖區,分別位于大鑊島、南鵬島、青洲島北和青洲島南,規劃用海面積約2821公頃。
目前,我市已建成青洲島、大樹島和大鑊島三個深海網箱養殖基地,投入使用的網箱達260多口。按照規劃,還可新增528口深海網箱。其中,大鑊島深海網箱基地是南中國海養殖規模最大、離岸最遠的基地,也是廣東省唯一的離岸型基地。
深海網箱養殖效益明顯,吸引了我市一批龍頭企業加入,具有規模優勢的經營主體有20多家,覆蓋種苗繁育、養殖、加工、流通各個產業環節。省農業龍頭企業海納公司還建有院士工作站,并與多所科研院校掛鉤合作,研發深海網箱養殖技術、試驗和應用深海網箱養殖技術成果。
去年,我市出臺了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實施意見,提出到2021年要打造產值200億元的水產養殖和加工業,我市水產企業聯合體正在創建的深海網箱優勢產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就是其中重要內容。項目將建成抗風浪能力更強、智能化程度更高,更適應高海況開放式海區,具有廣東特色、國內領先的深海網箱產業園。
產業園的建設項目包括:單艘養殖水體達2萬立方米的桁架結構智能綜合養殖平臺2艘;700多口80米以上周長的大型圓形HDPE網箱,3個智能化養殖綜合管理平臺,多艘配套自動投餌系統和收捕魚系統的養殖工船,更集成自動化投喂決策系統、水下監視及環境監測系統、信息交互系統等一體化智能管控技術,最終實現無人駐守養殖。
據市農業農村局測算,陽江深海網箱養殖示范基地充分開發建設,養殖產量將達到2萬噸以上,深海網箱養殖全產業鏈總產值達到115億元??衫瓌由嫌蔚姆N苗行業發展,預計年需求種苗量達1億尾,同時拉動下游的水產品加工,冷鏈物流行業的快速增長,形成一個產值規模達200億元的現代漁業產業集群。
南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陳丕茂認為,陽江擁有開放型的海區,水質優良,是全省重要的漁業產品生產地、集散地,在發展深海網箱養殖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深海網箱產業的發展,也能促進陽江的海洋空間立體應用和資源深度開發,進而帶動相關一二三產業發展。
風電央企硬核助力
“風電+牧場”譜寫新型海洋牧歌
我市是廣東省海上風電試點市,轄區海域范圍內有4個海上風電場在建。風電場的廣袤海域,海底下能否塑造出水草豐美、魚兒成群的的“海洋牧場”?這看似是奇思妙想,但在陽江將變成現實。
去年12月,農業農村部公布第五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陽西青洲島風電融合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名列其中,規劃海域面積達4.9萬公頃,是現有獲批的最大的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也是全國唯一的風電融合海洋牧場項目。
根據建設規劃,在2020-2024年,陽西縣政府與參與企業將從人工魚礁建設、深海網箱養殖、貝類底播增殖、鮑魚沉箱養殖、牡蠣吊養增殖、休閑漁業平臺建設和休閑漁業開發等方面,統籌海上牧場建設,形成陽西沙扒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融合發展區。
“這個項目實現的資源共享是多維度的。”三峽新能源陽江發電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他介紹,海上風電基礎構筑,可以為網箱等養殖設施提供強有力的固泊支撐;海上風電基礎及其周邊人工魚礁群構建,可實現海床平坦與泥沙底風電場海域的生態修復與增值;與海上風電設備運維相結合,可解決深遠海養殖的共享管理并提高綜合管理效率。據悉,投資陽江海上風電的央企十分重視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融合發展,都在探索適應海區的發展路子。有了央企的硬核助力,陽江深藍漁業將拓展更深廣的空間。
暨南大學環境學院葉錦韶教授介紹,他們團隊已經在風電海域開展海上風電環境對海洋生態影響等前沿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為“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的建設打下很好的基礎。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岳維忠介紹, “海洋牧場+海上風電”是一種生態修復方案,不僅可以使風電場生產出清潔電能,而且風電場區下層海域將為海洋生物提供營養、健康、安全的生存環境。
武漢加油,海納撐你!2月6日中午,一輛貼著紅色橫幅的粵Q車牌貨車,滿載5噸金鯧魚凍品,出發前往佛山南海區。這批金鯧魚于7日與全省的援鄂物資經冷鏈...
市水產學會會長、陽江海納水產公司總經理楊華?。核a行業迎來新機遇,“深藍漁業”大有可為 市水產學會會長、陽江海納水產公司總經理楊華健指出...
郭根喜,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裝備與工程技術領域首席科學家、南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從事海洋漁業裝備與漁法技術研究與實踐30余年,近20年來主要...
大鑊島西北海域,布局整齊的黃色圓圈浮在萬頃碧波上,這是抗風浪深海網箱探出海面的部分。每天,從網箱里捕撈的優質海魚,運抵碼頭后裝車發往粵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