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根喜(右)在大鑊島測量水深、流速,為深海網箱產業園選址。(資料圖片)海納攝
人物名片
郭根喜,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裝備與工程技術領域首席科學家、南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從事海洋漁業裝備與漁法技術研究與實踐30余年,近20年來主要致力于設施養殖裝備技術領域研究,特別是在外海深海養殖、海灣網箱養殖等方面的高效養殖、節能減排、防災減災裝備技術研究具有建樹。
陽江是廣東海洋大市。近年來,我市把“以海興市”作為發展經濟的重要戰略抓手,以臨港工業、海上風電、濱海旅游、海洋漁業為代表的海洋經濟快速發展。陽江的“深藍漁業”走在全省前列,現代海洋漁業不斷邁向深遠海,當前正著力打造百億產值深海網箱產業。
我市深海網箱產業從2011年起步,市政府在2012年出臺了《陽江市深海網箱發展規劃》。深藍漁業也是科技漁業,陽江深海網箱產業快速發展,有賴省內外各方面海洋漁業專家的指導和幫助。
近日,記者就“深藍漁業”產業現狀,陽江深海網箱產業的發展路徑和前景、“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的建設等問題,專訪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南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郭根喜。
■ 策劃/梁小可 ■ 撰文/林顯軍王曉陽
1、陽江海域可建亞洲規模最大深海網箱產業園區
記者:作為《陽江市深海網箱發展規劃》及《陽江市深海網箱優勢產區現代農業產業園示范中心規劃》牽頭制定者,請解讀一下規劃背景,陽江發展“深藍漁業”在全省乃至全國有何獨特優勢?
郭根喜:過去20年來,深海網箱養殖成為新興產業,也成為我國漁業經濟的新增長點。在國家實施海洋捕撈業“雙控”政策,淡水養殖面積不能再擴大,以及沿海工業、港口物流業、濱海旅游業對沿海海域資源需求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向深海遠海要養殖海域資源是大勢所趨。
廣東作為我國的漁業大省,應該對我國海洋漁業經濟活動有較大貢獻。廣東省委、省政府以及廣東漁業主管部門,十分重視漁業轉產轉業和漁業產業結構性調整的實施,出臺了很多政策文件,鼓勵企業創新發展。
省一級深海網箱養殖發展規劃中,陽江的分量是很重的。規劃也充分考慮了陽江的產業背景、養殖產業基礎和海域環境。例如大鑊島周邊海域,這里不僅海域環境優良,水質優良,而且受陸源污染干擾少,是廣東省少數離島類型完全符合深遠海養殖定義的海域,南鵬列島海域可分離岸(大鑊島、二鑊島)、深海(南鵬島外)和遠海(海上風電)等幾個層次遠近支撐搭配,更具有適合養殖產業區建設的優勢。
我認為,從大鑊島、二鑊島及周邊自然海域條件還有附屬支撐條件來看,非常適合建設深海養殖產業園區。首先,離大陸岸線16公里,陸源污染甚少;其次有豐富的海域資源成為支撐規?;a業化養殖的基礎,海域資源遠近布局十分理想。
按照海洋生態文明的原則,該規劃區可容納超級智能養殖漁場8個,以智能養殖漁場為核心可協同400箱深海網箱,以及海上管理平臺2座,年產魚可達2萬噸。如果與陽西、海南等周邊養殖企業協作,采用末端養殖模式,產能還會進一步得到提升。島上可配套建立優質魚類種質培育基地,使養殖品種保持優良性狀。在島上建立移動信號基站,完全可以支撐未來以智能化和物聯網為核心的養殖模式。
陽江一帶的水產養殖業的互補性很強,水產加工業也很發達,交通四通八達,這些區位優勢在廣東省境內甚至在全國沿海地區也是不可多得的。我相信,只要有關部門大力支持,企業間攜手合作,這里可建成亞洲最現代、規模最大、產能效益最好的深海網箱產業園區。
2、發展深藍產業不能單打獨斗,要尋求多方合作
記者:發展“深藍產業”,政府、市場主體企業、科研院所等如何發揮合力作用?
郭根喜:未來在海洋養殖經濟活動中,必定以提升裝備體系技術含量作為獲取豐厚養殖利潤的重要手段,以養殖模式創新作為擴大海產消費市場規模的重要途徑,同時必定會以智能化、定制化、柔性化、個性化養殖系統裝備技術作為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志。
深藍產業既然是一項新興產業,就意味著有一些全新的發展內容,也有著一些潛在風險。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因此,應該用好國家的相關政策。目前,國家對深遠海養殖實施政策性補助,就是鼓勵企業或實體到深遠海發展。深遠海養殖的產業鏈非常長,涉及的領域包括制造業、裝備行業、種苗行業、加工行業、物流業等等,一個企業不可能把整個產業鏈做齊做全,所以必須尋求合作方能做得更好。
如何開展合作,很多企業家有發言權。據我所知,陽江很多漁業企業都得益于與科研院所長期合作而快速發展。我相信在眾多科研院所的支撐下,陽江深海網箱養殖產業園區建設一定有美好的前景。
記者:新冠肺炎疫情下,國家十分重視糧食安全,水產品是重要的蛋白來源,深藍漁業有何作為?
郭根喜:“糧食安全”至少有兩層含義,一是供給安全,二是質量安全。發展海水養殖,就是國家糧食安全保障供給的一個重要途徑,而發展深藍漁業除為國家糧食安全保障供給增加一個途徑外,也許在深遠海養殖的魚也優質一點吧。
我國深藍漁業才起步,目前占海洋漁業的比重不大,但可以預見,隨著國家對淺海灘涂及近岸港灣養殖產業的結構性調整,比重會逐漸增加。隨著裝備技術的進步,智能化養殖興起,離大陸岸線30公里以外、水深30米以上的廣闊海域,就成為“深藍漁業”的天下,成為優質蛋白質的主要生產場所。因此,“深藍漁業”規劃是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性的,毫無疑問一定大有作為。
3、“海上風電+海洋牧場”
是一個好創意
記者:陽江是廣東省最大的海上風電基地,擁有100平方公里左右的“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的融合海域,請您展望一下“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的發展前景。
郭根喜:發展海洋牧場的技術路線,最重要一條就是“牧”的對象是什么?是人工圈養還是自然吸納?這兩者在管理上是有本質區別的。我們確定了“牧”的對象和“牧”的方式后,牧場基礎設施建設是關鍵,這樣圍繞海洋牧場的投入才有清晰的路線。
利用海上風電融合海洋牧場建設,我認為是一個好的創意,值得大家探討。
這兩年我接觸了一些風電企業,對利用海上風電建設帶動發展海水設施養殖,或者說建設海洋牧場也產生一些想法。如果我們利用海上風電作為平臺,利用海上風電樁的設計配合懸掛大型網箱,那么,每一個風電海平面下就是一個“漁場”。試想一下,整個海上風電是不是就成為一個巨大的海洋牧場了?
風電場的低頻聲是否對海洋中的生物產生干擾,這個干擾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影響的程度如何等等科學問題,也要認真開展科學研究,找出答案。
記者:作為長期關注深海網箱技術發展的專家,您認為國際上的深海網箱產業和技術,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鑒?
郭根喜:世界深海養殖的先進典范是挪威。目前,我們國內的網箱工程并不比挪威落后,甚至抵御臺風的技術性能還比挪威好。但從整個產業來看,我國至少落后了二十年,產生這個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反映在“一條魚工程”上面。
挪威在深海網箱養殖應用成功后,就意識到“三文魚”是除海洋石油外的重要資源,因此建立了多個技術體系支持深海養殖業的發展。一是裝備工程技術體系。圍繞三文魚養殖,網箱的形式一直在演進,這種演進滲透到養殖各個環節,包括投餌機、洗網機、數字化管理、養殖工船等。因此,其機械化、自動化程度非常高。二是養殖技術體系。這方面研究應用比較突出的成果是疫苗、飼料和品種改良等技術,覆蓋了全挪威的養殖行業。三是龐大的產銷體系。挪威三文魚年產約130萬噸,80%銷往世界各地,他們遍布世界各地的經銷商功不可沒,幕后推手則是飲食文化。
我國深海網箱養殖產業還比較年輕,目前還沒有建立相應的技術體系,裝備制造、養殖漁需、加工物流等行業領域仍然處于松散狀態。挪威這些發展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當然,我們后來居上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因為我們有龐大的內需市場,如果與國內外科研院所充分合作,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情況會如何呢?值得我們想像。
武漢加油,海納撐你!2月6日中午,一輛貼著紅色橫幅的粵Q車牌貨車,滿載5噸金鯧魚凍品,出發前往佛山南海區。這批金鯧魚于7日與全省的援鄂物資經冷鏈...
市水產學會會長、陽江海納水產公司總經理楊華?。核a行業迎來新機遇,“深藍漁業”大有可為 市水產學會會長、陽江海納水產公司總經理楊華健指出...
郭根喜,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裝備與工程技術領域首席科學家、南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從事海洋漁業裝備與漁法技術研究與實踐30余年,近20年來主要...
大鑊島西北海域,布局整齊的黃色圓圈浮在萬頃碧波上,這是抗風浪深海網箱探出海面的部分。每天,從網箱里捕撈的優質海魚,運抵碼頭后裝車發往粵港...